剧情介绍
我要评论
父亲同性,女儿劝母亲离婚,家庭矛盾本已相对戏剧化,人物间的情感纠葛、利益冲突一直处在白热化,却又一直没办法化解。回想开头第三代的出生场景,不免让人忧愁这个小生命的未来。母亲和女同事之间的关系被模糊处理,电影和观众的关系变得暧昧。 人物角色的塑造已经很立体,包括配角信徒。只是电影全片只是展现问题,似乎没有表现出导演对家庭关系的思考,更没有方向性的结论。
跟《谁先爱上他的》竟然走了一条相通的路,即妻子发现丈夫身份之后,开始自我怀疑,只是这里的怀疑成为了整个后段的主线。整部电影最糟糕的是,欠缺基本的电影技法,又取巧地玩了太多花样,基本没有电影空间,只有人情空间。整个布景、表演、打光本身已经非常舞台化了,又何须再去制造舞台场面呢。也有一些不是成本的问题,那些莫名其妙的跳切就根本无从解释。跟《谁先》还有一点相似的话,就是两部都有一些超出导演预设的滑稽感,那是角色脱离掉"人"而产生的。
昨天创了一下午连看三部电影,每部都半小时内忍受不了退场的记录。没想到今年柏林目前最喜欢的影片竟是这部被安排到大夜场的、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导演的处女作。 130分钟,单一场景,探讨了如此之多的问题:男同、女同、同妻、婚姻、离婚、家庭、亲子关系、问题少女、重男轻女、控制欲.....却丝毫没有柏林一贯的陈腐说教气息,故事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,张弛有度。 批判之中又有悲悯,更难得的是苦难生活也有幽默感相随,总觉得似曾相识,片尾字幕出来时终于想到了:啊,李安的父亲三部曲。 女德班BGM和话剧舞台乱入的实验性无缝对接,日常生活场景也能玩出一个超现实trick,后现代感十足。 题材所限没法报道,只能在朋友圈疯狂自来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