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狂凶记
年份:1972
地区:英国
上映:1972-05-25(英国)
评分:7.9 分
播放:143 次
更新:2018年10月17日
导演:阿尔弗雷德·希区柯克
编剧:安东尼·沙弗尼|Arthur La Bern
主演:乔·芬奇|巴里·福斯特|芭芭拉·雷吉-亨特|安娜·玛西|亚历克·马克温|维维恩·莫坚特|比莉·怀特劳|克莱夫·斯威夫特|伯纳德·克理宾斯|迈克尔·贝茨|吉恩·马修|埃尔茜·伦道夫|杰拉尔·德西姆|迈克尔·比尔顿|哈里·弗雷德尔|阿尔弗雷德·希区柯克|罗伯特·里耶蒂|迈克尔·谢尔德|苏珊·特拉维斯|丽塔·韦伯|理查德·怀勒|Madge Ryan|John Boxer|Jimmy Gardner|Noel Johnson|Brian Badcoe|Joby Blanshard|Gerry Cowper|Otto Friese|John Golightly|Barry Keegan|Jack Silk|Reg Thomason
分类:惊悚|犯罪
剧情介绍
布伦达死了,理查德成了最大的嫌疑人。为了将更大的罪嫌推到理查德身上,鲍伯又趁机杀死芭芭拉,一时间理查德成为了全城通缉的对象,最终落网。负责此案的奥克斯福德(埃里克·麦克文 Alec McCowen 饰)觉得事有蹊跷,经过夫人的提点,他发现真正的罪犯已经露出了马脚。
我要评论
本片的空镜与《蝴蝶梦》的无实物侧写有异曲同工之处,画面没有主体,却让我们主动去想象发生了什么。在《Rebecca》(蝴蝶梦)和本片也共同出现了花体字母“R”,共通点是R主人精神或肢体上的掌控。《穿裘皮的维纳斯》与本片同为描述性癖与精神,最后的镜头不知是否有致敬此处。 希区柯克为什么老要观众承受负面情绪,我化解负面情绪要好长时间。开头渲染负面情绪,观众下意识就会继续看下去,找到积极情绪,以寻求心理平衡。压抑情绪触底反弹或许会有较高的颅内兴奋值。 退让牺牲自我利益和平共处,也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。 本片极力阐述偏见、偏见对人的伤害。 理查德·布莱尼(酒) 布伦达(前妻) 巴丝(橙发) 马赛(老板娘) 米丽·赫迪(等) 威廉·罗宾逊(卢斯科,金发)
炉火纯青,相当好看。表演、调度、心理暗示,以及老希招牌的多级镜头,后来越发纯熟的动作特写,从楼梯退下来的长镜头,法庭戏的消音,大摇臂大俯拍打破自己,晚期作品了竟然还有突破,太厉害,文学性不再那么强,更具有电影感,节奏非常好,主题揭示很有层次,从男女到婚姻再到家庭、到社会,层层剥削主人公。虽然不是最后一部作品但更有集大成的意义在。我不太满足的是对男主现在的恋爱关系的描写,相比于过去的婚姻描写较为潦草,但惨剧还是打到我了。虎头豹尾,已经很好,但结局还是让我感到仓促了些,意料之中。
在悬疑片关键场面大胆使用对声音、画面的留白,大概就是来自晚年希胖的大师底气吧。两场最险恶的谋杀戏居然都用的空镜头,第一场机位固定在寂静街角,所有人都在等一声女人尖叫,第二段拉镜头从凶案现场无声的走廊回到吵闹的人群,最后审判时从门缝开合间听取法官的只言片语,全部透着最大限度的焦虑、绝望和冷峻,气氛渲染和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操控,简直叹为观止。还有对人体和食物的类比也是够黑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