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情介绍
评论家亚历山大(厄兰·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)在瑞典的家中庆祝自己的五十岁生日,年幼的小儿子刚做完咽喉手术不能发声。两人在静默中种下一株树苗期待它生出绿色的枝叶,然而就在当天晚上,电台广播了一则发射核导弹的消息,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。绝望的亚历山大向上帝祈祷不要发生战争,甚至他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来阻止世界末日的来临。期待世界重生的亚历山大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,烧毁了自己的房子。在熊熊大火中,亚历山大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。小儿子来到岸边继续为他们共同栽种的树苗浇水,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。
苏联著名电影大师安德烈·塔科夫斯基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杰作《牺牲》,荣获1986年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在内的四项大奖,并提名金棕榈奖最佳影片,于1988年荣获第4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外语片。
苏联著名电影大师安德烈·塔科夫斯基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杰作《牺牲》,荣获1986年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在内的四项大奖,并提名金棕榈奖最佳影片,于1988年荣获第4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外语片。
我要评论
登录后参与评论
冰雪皇后昧拾金
有友邻讲就是“喝了烈酒的契诃夫”,还是挺贴切的。PS,总觉得瑞典语的语调很像苏北话,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觉得……
回复
举报
2020年11月20日
唯
看到厄兰我就想起伯格曼,尤其室内戏给人感觉,虽然色彩调度与伯格曼常用的相去甚远,但冷列的感觉是相似的。一看摄影,是伯格曼的御用摄影师,然后了解到这部作品是伯格曼的班底,他友情支持,太感人了。这部本身战争的内部冲击可以联系《乡愁》来看,这部明显更轻盈些,所指和镜像手法用得更加娴熟和去技巧化,大幅度减去。人体的腾空可以与《镜子》结合看。作为对儿子的影片,我觉得虽然略显沉闷与愁苦,但有一点回归到《压路机与小提琴》时候的单纯,尤其是最后儿子部分的镜头,像极了老父亲的慈爱。以及塔师也爱燃房子,但穿着八卦服,配中国式的音乐,像祭祀或跳大神的即视感那边不太懂,联系看新闻的所谓“第三次”世界大战可能有些关系吧。这部应该是塔可夫斯基最为极简化的影片,但依旧很难懂,即使你似乎能猜测到他探索的道路方向。
回复
举报
2020年11月20日
Xinyang
符号繁多,语言晦涩,但主题并不难懂,特别是当你对基督教的拯救和末世论有所了解的时候。我们可以把《乡愁》看作是彷徨和求索,而把《牺牲》看作是坚定地回答。这部电影完成半年之后,塔可夫斯基就去世了。
回复
举报
2020年11月2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