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情介绍
我要评论
4.5 人生中看过最惨烈、最揪心的当下时代的纪录片之一。片名误译,应该是《留给萨玛》。“6800万观看,但没人采取行动”那句真是如此,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宛如地狱一般,但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使出援手,只有观看,只有泣不成声。看到友邻说里面的航拍镜头“做作”,我只想说:最做作的最后一个镜头,也是一位不断抗争的孕妇记者带着生命危险拍下的。这些来自地狱的、来自死神面前的影像,已经令我无法评价了。21世纪,仍旧是人类野蛮的世纪;最后离城一段的城市景观镜头,和《钢琴家》里的如出一辙。本届奥斯卡所有提名电影里,如果只能选择看三部,一定是《寄生虫》、这部和《悲惨世界》。
直到中后段影片才解释了为什么素材的组织那么不统一又奇怪,它们大多是为新闻而纪录的素材、并通常以片段的形态上传到视频网站。于新闻而言,所摄内容本身已经足够有说服力;但作为纪录片来说,缺乏统一清晰的观点,实在无法称为佳作。于是最终,看似视角多变(pov/自摄/航拍)又包罗万象(家庭/医院/战场),实则除了在剪辑台上将素材顺成了一条时间线,并没有作太多组织与梳理。无论是在素材的统一还是视角的统一上,都更加倾向Still Recording.
#curzon, 说实话,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孩子,要了孩子为什么不想提供相对的安全,而是抱着孩子出生入死,真是如片中阐述不知,有些后悔?还是(也许潜意识)觉得孩子是一个对纪录片来说增加戏剧点的因素?这么说我显得很阴暗,但是类似题材的《何以为家》让我感动坏了,剧情片怎么卖惨都行,看你买不买单,但纪录片卖惨,如果记录者有参与的话,让人抵触,不是说不可以参与,但不应冒着无决定能力的他者生命,即emma。也可能是记录的时候想法更单纯些,但剪辑过程为了冲奖和更多观众,以打乱时间线加作者第一人称阐述来达到转折和煽情,这些确实让影厅内观众集体倒吸口气,或哀叹,或不时落泪,几个月前也拿下戛纳最佳纪录片。 五星给予从未见过的叙利亚战火中景象,带着emma回医院减一星,不顾妇人哭喊反对,拍尸体特写再减一星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