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往布列松之路

通往布列松之路

年份:1984

地区:荷兰

上映:1984-02(鹿特丹电影节)

评分:8.5 分

播放:114 次

更新:2018年10月14日

导演:莱奥·代·波尔|朱里恩·罗德

编剧:莱奥·代·波尔|朱里恩·罗德

主演:罗伯特·布列松|路易·马勒|多米妮克·桑达|保罗·施拉德|安德烈·塔可夫斯基|奥逊·威尔斯

分类:纪录片

这部以BRESSON的电影风格为主题的记录片,是对这位法国银幕书写者的一次献礼。在他极度克制的作者电影里,感性的个体(有时是动物),他们无力的不断尝试着在这个痛苦的世界里的生存。记录片以明确的主题分为数个段落:“电影” “理论”。这些主题由BRESSON,TARKOVSKY,MALLE,SCHRADER(作家,著有上述三位导演的学术论本)的访谈片段拼示而出。 学识与体验展示在这些话语间,而54分钟的长度对这位伟大导演而言未免过短了。
登录后参与评论
发不沾霓

会讲故事的聪明导演很多,而布列松这样的风格家向来凤毛麟角,等哪天这样的人也没了,那电影艺术也就GG了;干货少,这帮年轻人真难,拍布列松是吃力不讨好啊,还要承受他对大众埋怨;老塔日常吹老布,马勒吐槽很幸福;“Il ne s’agit pas de comprendre. Il s'agit de sentir.”;惊现威尔斯,依然屌

回复 举报
赤色尘埃

给出关键镜头,其它的让观众去想象。演员的个性和声音被压制,变得极度克制,从克制机械中流露出一种全新的表达感情的方式。后期制作的电影不是透露消极悲观,而是表现“清晰”(我翻译为真实)。

回复 举报
冰红深蓝

首先采访了塔可夫斯基、路易·马勒、多米尼克·桑达与保罗·施拉德等深受布列松影响的影人,路易·马勒将布列松视为灯塔(一如新浪潮中“电影手册派”的观点)。随后,分项(如摄影、表演、风格)说明布列松的风格特色与美学观,一方面通过引用《电影书写札记》中的金句,另一方面通过解析布列松几部经典作品中的片段(尤其是[武士兰士诺],及[死囚越狱][很可能是魔鬼])。接着,两位导演采访了布列松,但布列松总是答非所问(一如保罗·施拉德自述若干年前作为杂志记者采访布列松时所遇到的情况)。最后,以1983年戛纳电影节(亦是在全片中多次复现的核心点)最佳导演颁奖礼收尾,布列松摆手未发言,老塔则致辞道:“非常感谢。”两人手挽手离场。| 以抵抗情绪来创造情感 | 给观众想象空间,让他们想要去想。(8.5/10)

回复 举报

也许您会喜欢

  • 电影
  • 电视剧
  • 综艺
  • 动漫
  • 纪录片